遇雨止云谷寺 其二
斋厨列蔬果,茗味更清绝。
老僧喜相告,幸未山水发。
往年梅雨多,岭径每漂没。
崖颠田数亩,冲入万丈窟。
间有槱苏人,焉能辨存殁。
闻言笑谢之,毋为诧咄咄。
如此名山中,岂受征夫骨。
不祷得神庇,我心滋臬虺。
衣薄深山寒,且与煨榾柮。
老僧喜相告,幸未山水发。
往年梅雨多,岭径每漂没。
崖颠田数亩,冲入万丈窟。
间有槱苏人,焉能辨存殁。
闻言笑谢之,毋为诧咄咄。
如此名山中,岂受征夫骨。
不祷得神庇,我心滋臬虺。
衣薄深山寒,且与煨榾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云谷寺避雨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老僧的闲谈和山中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开头写寺庙厨房摆着简单的蔬果,茶味清幽,营造出山寺清净的氛围。老僧高兴地说,幸好今年雨水不多,往年梅雨季节山路常被淹没,山顶的田地甚至会被冲进深谷,偶尔有砍柴人遇难,连尸体都找不到。这些对话透露出山区生活的艰辛和自然的残酷力量。
作者听后笑着回应,表示在这神圣的山中,自己这样的过客不会轻易葬身于此。他庆幸没有刻意祈祷就得到神明庇佑,但心里仍有些不安。最后写山中寒冷,衣服单薄,只好烤火取暖,用生活细节收尾。
全诗通过日常对话和场景,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同时展现了随遇而安的态度。语言朴实自然,既有对自然威力的描写,又有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读来亲切真实。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