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南高峰塔)及其周围环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壮美景象。
首联写佛塔的雄伟:谁愿意舍弃尘世肉身,登上这乱石堆积的山巅?佛塔突兀地矗立,几乎要触碰云霄。这里用"拂霄躔"(擦着天轨)的夸张手法,突出塔之高,同时暗示修行者追求超脱的精神高度。
颔联转入历史维度:佛塔端正地矗立在大地一角(暗指南宋都城方位),石阶层层叠叠,记载着石晋时代(五代后晋)的修建历史。将建筑方位与历史时空结合,赋予佛塔庄严感。
颈联用对比手法营造神秘氛围:山间土洞似有神龙吐雾(自然奇观),而草庵里却不见僧人坐禅(人文空缺)。一实一虚之间,既写实景又暗含禅意——真正的修行或许不在形式。
尾联以声景作结:站在高处直视云雾缭绕的山路(虚危指高处险境),只听得风铃声响彻山间。"镗鞳"这个拟声词让整幅画面突然生动,铃声既是实写,也象征佛法传播的悠远。
全诗通过"高塔-山雾-空庵-风铃"的意象组合,构建出空灵超脱的意境。最妙处在于末句的风铃——将视觉的"烟霞路"与听觉的"风铃传"交织,让静止的画面突然有了声音的维度,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巅的清寂与禅意。这种多感官描写手法,正是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典型体现。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