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赵州和尚赞》用简单生动的比喻,刻画了一位看似矛盾却充满智慧的得道高僧形象。
前两句"庭柏无根,虚空有骨"用反常识的比喻:院子里柏树没有根却能生长,空荡荡的天空却有骨架支撑。这是在说赵州和尚的修行境界超越了常理——看似不合逻辑,实则暗含深意。就像魔术师能让东西凭空出现一样,他的智慧已经跳出了普通人的思维框架。
"十分鲁钝,以辽天鹘"说他表面笨拙得像只呆头呆脑的鸟,实则是翱翔九天的雄鹰。这就像班里那个总问"傻问题"的同学,最后考了第一名——大智若愚的人往往用笨拙掩饰智慧。
后四句用生活场景展现他的修行态度:天热就乘凉,天冷就烤火,完全顺应自然。这种"该吃吃该睡睡"的简单生活方式,恰恰是最高明的修行——不刻意追求特殊,平凡日常就是佛法。
最后直接点明:这就是被尊为"古佛"的赵州和尚。全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得道者不需要仙风道骨的外表,可能就藏在最普通的生活态度里。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越是自然随性,越是深不可测。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