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于仿香山劝酒诗体,以“何处吟诗好”,“还是吟诗好”发端各成七首见示,效之 其十三 (戊寅(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三十五岁))
还是吟诗好,吟诗可送穷。
磨砻存骨傲,研鍊琢词工。
稽阮歧途哭,箪瓢陋巷通。
何如歌咏乐,贫食乐融融。
磨砻存骨傲,研鍊琢词工。
稽阮歧途哭,箪瓢陋巷通。
何如歌咏乐,贫食乐融融。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作者觉得写诗是件特别棒的事,能让人在穷困中找到快乐。
前两句直接点题:“还是写诗好,写诗能赶走穷酸气”。这里“送穷”不是真的变有钱,而是说写诗能让精神富足,忘记物质上的匮乏。
中间四句具体写写诗的好处:
1. “磨砻存骨傲”:像打磨铁器一样锤炼诗句,能让人保持骨气(不向现实低头)。
2. “研鍊琢词工”:反复推敲字句,能让文章更精致(把诗写得漂亮本身就是成就)。
3. “稽阮歧途哭”:用嵇康、阮籍(古代爱喝酒发牢骚的名士)的典故,说与其像他们一样抱怨人生艰难——
4. “箪瓢陋巷通”:不如像颜回(孔子学生)那样,哪怕穷得只有破碗喝水、住破巷子,也能自得其乐。
最后两句总结:“唱歌写诗多快乐,吃糠咽菜心里甜”。点明主旨——物质贫困不可怕,精神上的自由和创作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财富。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抱怨人生的名士 vs 乐在写诗的自己)突出写诗的治愈力。
- 把“穷”这个痛点转化为创作动力,传递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 语言朴实但充满力量,比如“乐融融”三个字,画面感极强,让人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