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与晓沧游西湖山作六首(西湖在今潮安城西门外。) 其五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一角寒岚照碧波,园亭无奈废兴何!
七分荒冢三分庙,如此湖山鬼占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西湖景象,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文的衰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首句"一角寒岚照碧波"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冬日西湖的景色:寒冷的山雾笼罩着一角湖水,阳光微弱地映照在碧波上。"寒岚"二字既点明季节,又为全诗定下清冷的基调。

第二句"园亭无奈废兴何"直接抒发感慨:园中的亭台楼阁也逃不过兴衰更替的命运,这种无奈谁又能改变呢?这里用拟人手法,让建筑也有了情感,强化了沧桑感。

后两句"七分荒冢三分庙,如此湖山鬼占多"用数字对比形成强烈画面感:湖边七成是荒坟,只有三成是庙宇,本该美丽的湖光山色竟被坟墓占据了大半。这里的"鬼占多"既写实又夸张,暗示这片山水已失去生机,更像是亡灵的领地。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具体景物(寒雾、荒冢)和数字对比(七分三分),把抽象的"时光无情、盛衰无常"变得可视可感。诗人没有直接说"这里很荒凉",而是让我们看到坟头比庙宇多的震撼画面,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这种用景象说话的手法,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