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定父赴云中谒张中丞

汉家西北云中郡,大漠苍苍鸟飞尽。代马风沙远斥边,秦人榆柳因成镇。

纥干迥隔雁门高,句注斜连稒阳近。何年三筑受降城,单于射牧今谁问。

烽火曾照甘泉宫,幽并亦在胡尘中。君王抚髀思颇牧,玺书夜册将军功。

山东才人近开府,帷幄运筹似其祖。绝驱区脱静芦笳,尽日辕门寝鼙鼓。

黄郎任侠二十馀,手持一尺司马书。西投开府献奇策,分庭愿作诸侯客。

燕郊去骑嘶春草,狐白之裘紫貂帽。边风二月吹马倒,一川碎石飞如扫。

杨六寨前人迹稀,阴山何处飞狐道。匕首腰间照雪光,檄成楯鼻不可当。

班生早勒燕然石,归来典秘兰台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黄定父的年轻人奔赴边疆投军报国的故事,充满了边塞豪情和家国情怀。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尽日辕门寝鼙鼓")描写了边塞的壮阔景象。用"大漠苍苍""风沙远斥"等词勾勒出西北边关的荒凉,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受降城、甘泉宫等地点,暗示这里曾是抵御外敌的重要战场。现在将军运筹帷幄,边境暂时安定。

第二部分("黄郎任侠二十馀"到"阴山何处飞狐道")重点刻画主人公形象。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带着兵书策论,穿着华贵的貂裘狐裘,冒着二月寒风奔赴边疆。通过"匕首腰间照雪光"等细节,展现了他的英武之气。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期许。希望他能像东汉班超那样建功立业,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最后凯旋回朝担任要职。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大漠、风沙、战马、貂裘等意象组合,让人仿佛看到边塞风光 2. 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投笔从戎的年轻侠士形象 3. 情感真挚:既有对边关将士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和平的向往 4. 用典自然:巧妙化用历史典故,却不显得晦涩

全诗洋溢着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豪迈气概,展现了年轻人报效国家的热血情怀,读来令人振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