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喜春来,愁客去。
画舫系南浦。
身覆藏钩,忍泪强欢聚。
泥他指上鹍弦,离情不管,惯弹到、最消魂处。
喑凝注。
似曾相识人来,重弹又重诉。
过眼烟花,惨恻曲中语。
可怜暮雨潇潇,吴娘憔悴,争怪我、鬓丝如许。
画舫系南浦。
身覆藏钩,忍泪强欢聚。
泥他指上鹍弦,离情不管,惯弹到、最消魂处。
喑凝注。
似曾相识人来,重弹又重诉。
过眼烟花,惨恻曲中语。
可怜暮雨潇潇,吴娘憔悴,争怪我、鬓丝如许。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场充满矛盾情感的离别场景,像一部微型的悲欢电影。
上片开头用"喜春来,愁客去"六个字就点明了故事背景:春天本是欢乐时节,却要面临分离。画舫停在南浦(古代送别之地),暗示即将启程的离别。女子强忍泪水玩藏钩游戏(古代一种手部游戏),假装开心地聚会,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明明难过却要强颜欢笑。
最精彩的是"泥他指上鹍弦"三句:她故意用琴弦弹奏最令人心碎的曲调,像是用音乐发泄说不出口的离愁。这里的"鹍弦"指琴弦,"泥"字用得巧妙,既说手指按着琴弦,又暗示用音乐纠缠着对方。
下片出现转折,"似曾相识人来"暗示这段离别不是第一次发生。烟花易逝的比喻,道出欢聚的短暂。最后镜头转到现实:暮雨中憔悴的吴地歌女(吴娘),与诗人斑白的鬓发(鬓丝如许)相互映照。这里用歌女的憔悴,暗喻诗人自己的沧桑,两个形象渐渐重叠在一起。
全词最动人的是把离别时的复杂心理写得丝丝入扣:强装的欢笑、音乐里的哀愁、似曾相识的无奈,最后都化作雨中的一声叹息。就像我们现代人面对离别时,也会强笑着说"没事",却在独自听歌时突然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