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实甫观察原韵① 其六 (为乙未(1895)诗作。)

投笔从戎恋⑴虎头,巨川欲济苦无舟。
涕零阙下陈同甫,谈笑军前李邺侯。
仗剑定应除⑵丑虏,执鞭窃愿逐豪游。
满腔热血向谁洒⑶,诸葛先生近豫州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晚清文人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写下的报国壮志,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解读:

1. 想上战场却无门路
开篇用"投笔从戎"的典故,说自己像古代班超一样想弃文从武("虎头"指勇将),但苦于没有实现抱负的途径("无舟"比喻没有机会)。就像站在河边想渡河却没有船,空有一腔热血。

2. 两种榜样人物
诗中提到两个历史人物:
- "陈同甫"是南宋主战派,在朝堂上哭着劝皇帝抗金,暗指自己也想这样进谏
- "李邺侯"是唐代儒将,谈笑间指挥军队,表达向往成为这样的军事人才

3. 直接表露杀敌决心
"仗剑除丑虏"直白说要拿剑消灭敌人(丑虏指侵略者),"执鞭豪游"则说哪怕当个小兵也愿意追随豪杰。这种赤裸裸的杀敌宣言,在文人诗中很少见。

4. 最后的希望寄托
结尾把希望寄托在"诸葛先生"身上(指当时河南一带的将领),就像三国时人们仰慕诸葛亮。但"满腔热血向谁洒"的疑问,透露出找不到明主的苦闷。

全诗亮点
- 罕见地混合了文人诗和历史典故(如诸葛亮的比喻)
- 既有"涕零"的文人式抒情,又有"除丑虏"的武人式呐喊
- 真实反映了甲午战败后,知识分子既愤怒又无助的心态

本质上是一个书生在民族危机下的内心独白:想报国却无路,羡慕能打仗的人,甚至愿意当个小兵,最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个将领身上。这种纠结心态,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