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在生活,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自作山中人,即与云为友"直接点明主题:主动选择隐居的人,把白云当作知心朋友。这里用"自作"强调这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云为友"的比喻既形象又新颖,把无形的云写得充满人情味。
后两句"一啸雨纷纷,无劳三奠酒"最有趣:主人公一声长啸就能唤来细雨,根本不需要像常人那样用酒祭祀求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得神奇又和谐。"一啸"和"三奠酒"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隐士与自然的心灵相通。
全诗短短20字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通过"云友"、"啸雨"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随心所欲、与自然默契相处的状态,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的自在与快乐。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