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这是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在第二首诗中,王勃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
现代解析
《秋江送别二首》是王勃写的一组送别诗,用秋天的江景烘托离别的愁绪,语言简单却情感深厚。
第一首写的是早秋时节在异乡江边送别朋友的场景。诗人站在江亭,看着月光洒在流动的江水上,突然意识到时间就像这江水一样不停流逝,而朋友乘坐的船已经隐没在对岸的树影里。这里用"逝川"比喻时间一去不返,"津树隐离舟"这个画面特别生动,就像我们目送朋友坐车离开,直到车影消失在拐角处的那种怅然若失。
第二首镜头拉远,看到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和车马,江南江北的人互相遥望。最精彩的是最后两句:明明只是一条江水的距离,却感觉两岸已经是不同的世界了。这就像现在送朋友去机场,虽然知道坐飞机很快就能再见,但看着TA过安检的背影,突然就觉得彼此隔得好远。诗人用"一水"和"两乡"的对比,把那种心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的离别感受写得特别真实。
全诗没有直接说"我好难过",而是通过月光、江水、行船这些日常景物,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份不舍。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就像我们拍下送别时的车站照片发朋友圈,所有想说的话都藏在照片的细节里。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