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风马令》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驯马的趣味场景,暗含人生哲理。
全诗以"意马"(比喻人浮躁的心思)为主角,像在讲一个驯兽师和顽皮猴子的故事:开篇就说要抓住这匹乱跑的马,用"长堤备、铛滴*玎"形容准备缰绳铃铛的声响。结果马被槽头的猴子戏弄,又是抬蹄子又是竖耳朵,铃铛叮当乱响,画面感极强。
中段出现转折:驯马人把缰绳在木桩上紧紧缠住,这次马儿终于老实了。"铛滴*玎"的铃声从杂乱变得规律,暗示逐渐被驯服。最后把驯好的马儿牵回白云洞(象征自由之境),这时候的马儿已经能逍遥自在,铃铛也不再乱响了。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拟声词"铛滴*玎"贯穿全篇,像给驯马过程配了音效;二是把抽象的心念比作具体动物,猴子代表顽劣,驯马象征修心;三是结局反转——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而是经过约束后的从容。就像我们现代人管理情绪:先要认识浮躁(捉马),经历自我约束(缠缰绳),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白云洞)。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