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松
移松自南山,昔种十三株。
连岁苦久旱,十一已彫枯。
两株偶得生,喻年未自如。
近觉稍得地,翠柯渐扶疏。
乘春抽芳心,岁长二尺馀。
渐有干云势,轩昂出楸梧。
对立耸奇姿,秀发动吾庐。
纷纷视众木,雀鷇望凤雏。
清风为我来,飘爽洒我裾。
足为送老资,日待偃盖舒。
予今亦已老,顾步良踌躇。
想当千载后,黛色凌天衢(以上《潏水集》卷一○)。
连岁苦久旱,十一已彫枯。
两株偶得生,喻年未自如。
近觉稍得地,翠柯渐扶疏。
乘春抽芳心,岁长二尺馀。
渐有干云势,轩昂出楸梧。
对立耸奇姿,秀发动吾庐。
纷纷视众木,雀鷇望凤雏。
清风为我来,飘爽洒我裾。
足为送老资,日待偃盖舒。
予今亦已老,顾步良踌躇。
想当千载后,黛色凌天衢(以上《潏水集》卷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从南山移栽了十三棵松树,但多年干旱导致大部分枯死,只有两棵顽强存活的故事。通过松树的成长变化,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开头讲移栽松树的艰辛历程。十三棵松树因干旱死了十一棵,剩下两棵也长得慢,最近才开始茁壮成长,春天能长两尺多高,渐渐有了直冲云霄的气势。这里用"干云势"形容松树长得高大挺拔,比旁边的楸树、梧桐更出众。
2. 中间描写松树长成后的美好景象。两棵松树相对而立姿态优美,让诗人的住所都显得更有生气。其他普通树木在它们面前,就像小鸟仰望凤凰一样。清风吹来,松枝摇曳,衣襟都沾上了清爽的气息。诗人觉得这些松树足够陪伴自己养老,天天看着它们舒展枝叶就很满足。
3. 结尾转入人生感慨。诗人意识到自己也老了,走路都开始犹豫迟缓。但他想象千年之后,这两棵松树依然会郁郁葱葱,高耸入云。这里"黛色凌天衢"用青黑色的树冠直插天空,暗示松树的生命力远比人类长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松树象征顽强生命力,普通树木与松树的对比就像凡人与君子的区别 - 通过"我"与松树的互动(清风拂衣、日日观赏),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 结尾的时间跳跃(从当下到千年后)突然拓宽了诗意,让短暂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自然形成动人对照 - 语言朴实但画面感强,比如"翠柯渐扶疏"写枝叶舒展的样子,"轩昂出楸梧"写松树高出其他树木的挺拔姿态
诗人看似在写松树,实则借物抒怀,表达了对生命韧性的赞美,也透露出年老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打动人的是,明明知道人活不过树木,却依然为它们将来的繁茂而欣慰,这种豁达的生死观让诗歌有了温暖的力量。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