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古寺中独处的秋夜景象,充满了宁静与孤独交织的禅意。
前四句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古寺夜景:西风呼啸的秋夜,古寺仿佛漂浮在水雾之间。从松树枝叶的缝隙中,一弯新月悄悄露出脸庞,而透过窗户望去,层叠的山峦在夜色中显得错落有致。这里用"水云间"形容古寺的环境,既写实又带着几分超脱尘世的感觉。
中间两句转向内心感受:诗书典籍中找不到真正的佛法真谛,反而是寺院的钟磬声让人感受到闲适自在。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佛理的思考——真正的禅意不在经书中,而在自然与日常的体悟里。
最后两句定格在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诗人独自坐在透着寒意的窗前,看着樊川方向一只孤雁飞回。这个结尾既点明了季节(秋雁南飞),又以"独坐"与"一雁"形成呼应,强化了孤独感。孤雁的形象也暗喻着诗人自己,在茫茫天地间寻找归宿的心境。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极简的景物描写传递出丰富的内心感受。古寺、新月、松树、远山、钟声、孤雁,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超然的意境,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那种远离尘嚣、在孤独中寻找心灵安宁的状态。
屈复
屈复(1668~1745)清代诗人。初名北雄,后改复,字见心,号晦翁,晚号逋翁、金粟老人,世称“关西夫子”。蒲城(今属陕西)县罕井镇人,后迁县城北关。19岁时童子试第一名。不久出游晋、豫、苏、浙各地,又历经闽、粤等处,并四至京师。乾隆元年(1736)曾被举博学鸿词科,不肯应试。72岁时尚在北京蒲城会馆撰书,终生未归故乡。 著有《弱水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