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弘济寺
秋江静无烟,山影恍图画。
晨登燕子矶,尘鞅一时卸。
径转直复曲,奇峰若相迓。
冈峦中断馀,两崖仍可跨。
迸石树无皮,疑是白龙化。
梵宫隐深云,香风逗林罅。
娑罗落高阴,傍户枝柯亚。
洞穴豁堂皇,禅房半相借。
上有衔花鸟,下有投岩麝。
缘壁陟高阁,山川拓眼界。
江明匹练横,天际波涛泻。
此境足勾留,俦侣催返驾。
徘徊石磴旁,归云拥足下(只“秋江静无烟”五字近六朝人。)。
晨登燕子矶,尘鞅一时卸。
径转直复曲,奇峰若相迓。
冈峦中断馀,两崖仍可跨。
迸石树无皮,疑是白龙化。
梵宫隐深云,香风逗林罅。
娑罗落高阴,傍户枝柯亚。
洞穴豁堂皇,禅房半相借。
上有衔花鸟,下有投岩麝。
缘壁陟高阁,山川拓眼界。
江明匹练横,天际波涛泻。
此境足勾留,俦侣催返驾。
徘徊石磴旁,归云拥足下(只“秋江静无烟”五字近六朝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秋日游览弘济寺的旅程,用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山水之美和心灵的放松。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感受它的魅力:
1. 动静结合的秋景
开篇"秋江静无烟"就像一幅水墨画——江水安静得像凝固了,连雾气都没有。但紧接着"山影恍图画"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山影倒映江面,像会流动的画。这种动静交替的描写贯穿全诗,比如后面"江明匹练横"(江面像展开的白绸)与"天际波涛泻"(远处浪花奔涌)的对比。
2. 身临其境的游山体验
诗人带着我们一路攀登:穿过忽直忽弯的小径("径转直复曲"),跨过山崖裂缝,看见树皮剥落的老树像白龙化身。这些细节描写特别真实,比如"洞穴豁堂皇"写突然开阔的山洞,"禅房半相借"说寺庙建筑依山而建,让人仿佛跟着诗人一起在探险。
3. 人与自然的神奇互动
诗中动物描写很有趣味:枝头的鸟儿衔着花(可能是给雏鸟喂食),岩麝(一种鹿)突然从石头上跳下来。这些偶然遇见的小生命,让山水多了份灵动。最妙的是结尾"归云拥足下",傍晚的云朵像在脚边缠绕,把下山写得像在云端漫步。
4. 偷得浮生半日闲
"尘鞅一时卸"(世俗烦恼暂时放下)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无论是发现树皮斑驳如龙鳞的惊喜,还是在山洞里突然看见开阔禅房的震撼,或是登高远眺江天辽阔的畅快,都传递着暂时逃离繁忙生活的轻松感。最后同伴催促返程时的"徘徊不舍",正是我们游玩尽兴时共同的心情。
这首诗像用文字拍的旅行vlog,没有刻意说理,只是忠实记录眼睛看见的、脚步丈量的、心灵感受的。读它就像跟着诗人秋游,在平常风景中发现意外之美——比如剥了皮的树像龙,山洞里藏着庙宇,这些不经意的小惊喜才是旅行最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