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孟缇姊京师

朝瞻出岫云,日暮不归山。
昔我送君行,一去会面难。
道路既阻修,人事日益艰。
悠悠楚江远,渺渺燕云寒。
抚兹五中裂,念往恻肺肝。
昔别十六载,契阔意回环。
相逢未经岁,握手不尽欢。
骊歌促遵道,泣涕如汍澜。
感姊视我厚,霜鬓孩提看。
勖我抚孤儿,辛勤答重泉。
如何舍我去,寤寐无时安。
寒燠莫我顾,疴痒孰与言。
尺书千里来,谆谆教愚顽。
洗心涤烦虑,铭此金石篇。
君如青松枝,劲质含清妍。
我如拔心草,摇落愁霜天。
安得凌长风,送我至君前。
相依共辰夕,庶慰迟暮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妹妹写给远在北京的姐姐的深情家书,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亲人分离的思念与生活的不易。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情感层次:
1. 离别之痛:开篇用"朝云暮不归"比喻姐姐远行不返,像每天看到的云彩到了晚上也不回山。十六年才见一面,刚重逢又要分开,握着姐姐的手还没好好说话,离别的歌声就催着上路,哭得眼泪像河水一样流淌。

2. 生活重担:中间部分最打动人心。姐姐像对待小孩一样关心已生白发的妹妹,嘱咐她要好好抚养失去父亲的孩子("孤儿"指丧父的孩子,"重泉"指黄泉下的丈夫)。现在姐姐不在身边,天冷天热没人提醒,生病发痒也没人诉说,只能靠千里外的书信获得教导。

3. 心灵对比:最后用两个比喻道出姐妹处境——姐姐像挺拔的青松充满活力,自己却像被霜打蔫的野草。最朴实的愿望就是能乘着风飞到姐姐身边,两个老人能互相陪伴安度晚年。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洗衣服""铭刻"等生活化比喻,说姐姐的信能洗去烦恼,要永远记住
- "疴痒孰与言"这种细节特别真实,道出独居老人的孤独
- 结尾的"拔心草"比喻新颖强烈,与"青松"形成鲜明对比
-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反而更显情深

这种跨越时空的亲情,特别是老年姐妹相互牵挂的情感,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诗人把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珍视手足之情的特点,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自然流露出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