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八月初,与王秋上同寓郡城,秋上遇寒疾死,孟冬十日词以哭之

客舍芜城,汝病危时,夜火相依。恨延龄续命,都无大药,敛形裹足,更少完衣。

只说中秋,故园同返,讵料先还是衬归。亲朋送,共生徒一哭,声彻郊扉。

家贫活计原稀。更殁后、慈亲苦岁饥。念丧明孤子,无方可疗,析薪弱弟,甚日能肥。

我对霜风,哀吟至此,黯黯寒云日不辉。重烧纸,并乌丝写就,齐化灰飞。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作者为悼念好友王秋上而作,字字血泪,充满了对亡友的深切哀思和对现实的无奈。

上片回忆好友临终前的凄凉场景。开篇点明地点(芜城客舍)和事件(好友病危),"夜火相依"暗示两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相伴的最后一夜。"恨"字领起四句,痛诉当时医疗条件的匮乏:既没有救命良药,连裹尸的完整衣物都难寻。最令人心碎的是,好友生前还相约中秋同归故里,谁知竟成永诀。"衬归"二字尤为沉痛,指好友只能穿着单薄寿衣被送回故乡。送葬时学生们的痛哭声响彻郊野,更添悲凉。

下片转向对逝者家庭的担忧。先写好友家贫,死后老母亲将面临饥寒;再写他留下的孤儿(丧明指失怙之子)无人照料,幼弟(析薪指劈柴的瘦弱弟弟)难以为生。作者在寒风中哀吟至此,连天空都为之黯淡(寒云蔽日)。最后三句写祭奠场景:将写满悼词的纸笺(乌丝指墨迹)焚烧成灰,既是传统祭奠方式,也暗喻所有悲苦终将随风而逝。

全词通过三个动人细节展现深情:一是病榻前"夜火相依"的陪伴,二是"中秋同返"的未竟之约,三是"乌丝化灰"的祭奠场景。语言虽朴素,但生死之痛、贫病之苦跃然纸上,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以及患难之交的珍贵情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