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营

词臣橐玉笔,壮士枕龙戈。
策马前溪渡,鸣驺峻岭过。
羽林严警跸,鹤卫谨谁何。
武备从来要,清时廑虑多。

现代解析

这首《行营》描绘了一幅古代军营出征的生动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解读:

上阕(前四句)
"文官带着玉饰毛笔,武将枕着龙纹兵器"——开篇用对比手法展现军营的文武分工:文臣负责记录军务("橐玉笔"象征文书工作),战士则随时备战("枕龙戈"体现警惕)。后两句"骑马渡溪、车队过山"像电影镜头一样,快速切换出行军的动态场景,突出军队的机动性。

下阕(后四句)
笔锋转向防卫森严的场面:羽林军严密警戒("警跸"原指帝王仪仗),哨兵严格盘查("谁何"即喝问口令)。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即便在太平年代("清时"),也要重视武备,因为统治者始终忧虑安全问题。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艺术特色
1. 动静结合:前段行军动态与后段静态防卫形成张力
2. 以小见大:通过"玉笔""龙戈"等细节道具,侧面反映军队体系
3. 时代隐喻:表面写古代军营,实则暗含对现实国防的思考

全诗像一组精心剪辑的纪录片镜头,既有文武官员的特写,又有宏观行军场景,最后升华到国防安全的深刻主题,短短40字展现出凝练的史诗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