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明远孝廉入都
不意吾宗有此贤,拔剑当筵浩歌起。
旧上枢臣宰相书,每读狂喜碎唾壶。
有才如此不一用,坐见东夷成长驱。
和局虽成辱宗社,一木安能支大厦?
枉怀巨海掣长鲸,欲请上方斩害马。
天涯许我为同心,蜀中三绝世所钦⑴。
岂独黄州奇文炳,廷尉结订知音⑵。
嗟予热血洒如雨,十年操心徒自苦。
瓣香私自祝君民,挟策早曾筹牖户⑶。
伤哉台峤不忍言,战者援绝守者奔!
唇亡齿寒古所虑,杞忧殊切焉诉冤。
得公崛起维世变,陈兵莫忘耐百战(市售百战百胜录列公致台湾书一篇)。
盖世功同万世名,九天早已传雷电(公以一世之功、万世之名相期许)。
方今奏议五十家,须发怒指蛟盘拿。
录要安危商大计,输公渔阳鼓几挝⑷。
却忆去年关山月,杖策请缨系南越。
广武太息灵于蓍⑸,天马骄嘶森天骨。
比行万里赴京师,伏阙陈书好致辞。
愿以天下为己任,当今之世舍公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叫张明远的朋友的送别之作,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对知音的惺惺相惜。全诗情感激烈,像一把出鞘的剑,寒光凛凛。
开头作者就说自己一生孤独,像对着江水发牢骚,除了三国时的陈元龙(以豪气著称),没几个懂自己的人。没想到本家族里出了张明远这样的贤才,能拔剑高歌,和自己意气相投。这里用"拔剑当筵"的豪迈场景,立刻把两个热血男儿的形象立起来了。
接着夸赞张明远的才能:他给朝廷重臣写的建议书,自己每次读到都激动得摔碎唾壶(古人激动时爱摔东西)。但这么有才的人却得不到重用,只能眼睁睁看着外敌入侵。这里"坐见东夷成长驱"暗指当时清政府软弱,列强侵略中国的现实。
中间部分感情更激烈:虽然朝廷签了和约,但这简直是国家的耻辱!一个人再厉害也撑不起将倾的大厦("一木安能支大厦")。作者恨不得斩尽祸国殃民的害群之马("害马"比喻坏人),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后面转为对知音的珍惜:难得张明远理解自己,他们就像宋朝苏轼(曾被贬黄州)写奇文那样心意相通。作者说自己十年来忧国忧民,像烧香祈祷一样为百姓操心,早早就在谋划救国方略("挟策早曾筹牖户")。
最痛心的是台湾战事("台峤"指台湾):前线缺援兵,守军溃败。作者用"唇亡齿寒"的典故,说台湾失守会危及大陆,但自己的忧虑没人听。这里能看出诗写于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前后。
最后寄望于张明远:希望他能力挽狂澜,带兵百战百胜。作者相信只要坚持抗敌,就能名垂青史。还回忆去年两人月下谈兵、策马南行的豪情,鼓励朋友这次进京要大胆向皇帝进言,把救国当成自己的责任——"当今之世舍公谁"这句掷地有声,把全诗推向高潮。
全诗像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既有对时局的痛心疾首,又有对友人的殷切期望,更饱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虽然用了一些典故,但情感喷薄而出,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爱国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