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华寺

偶游双鹫思微茫,梵落平堤慧日长。
石鼎摇青浮贝动,金砂含翠断台荒。
晴回觉海探龙藏,雪满祇园过佛堂。
可是袈裟垂巨石,几人乞得度迷方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南华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和哲思。

首联“偶游双鹫思微茫,梵落平堤慧日长”写的是作者偶然来到南华寺,看到寺庙周围的景色,内心生出一种朦胧的思绪。寺庙的钟声(梵音)回荡在平坦的堤岸上,而智慧的光芒(慧日)仿佛永恒照耀,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颔联“石鼎摇青浮贝动,金砂含翠断台荒”描写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石鼎(可能是香炉或石雕)在青翠的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而“浮贝”可能指水中的波纹或贝壳,增添了一丝灵动。金砂(可能是阳光下的沙粒或寺庙的金色装饰)映衬着翠绿的草木,但“断台荒”又暗示这里曾经辉煌,如今却有些荒凉,透露出一种沧桑感。

颈联“晴回觉海探龙藏,雪满祇园过佛堂”进一步深化了禅意。“觉海”比喻佛法的广阔无边,而“龙藏”指佛经,作者似乎在晴朗的天空下探寻佛法的真谛。“雪满祇园”则营造出一种纯净、空灵的意境,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而佛堂依然庄严矗立,象征着佛法的永恒。

尾联“可是袈裟垂巨石,几人乞得度迷方”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作者看到一块巨石,形状像袈裟(僧人的衣服),不禁感慨: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悟佛法,摆脱迷茫呢?这里的“袈裟垂巨石”既是实景描写,也暗喻佛法的庄严与厚重,而“度迷方”则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能否觉悟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远的禅意思考,展现了南华寺的宁静与沧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向往和对人生迷茫的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心生宁静,又不禁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沉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