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武昌景象的诗歌,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并分析它。
首先,标题《武昌杂诗 其二》告诉我们这是关于武昌的一系列诗歌中的第二首。
1. “由来作镇末堪都”:诗人开篇就表达了对武昌的复杂情感。这里“由来”表示一直以来,而“作镇”意味着武昌的重要地位,“末堪都”则透露出诗人认为武昌虽然重要,但并未达到理想的状况。
2. “花草吴宫又废墟”: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武昌的景致。吴宫在这里指的是武昌的古老建筑或历史遗迹。“花草”赋予这些地方生机,但紧接着的“废墟”则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3. “江汉欲浮天地外,山川浑老战争馀”: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长江和武昌的山川。江汉(长江和汉江)似乎要漂浮在天地之外,展现出其壮阔;而山川则显得苍老,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战争和沧桑。
4. “细驴衔尾心空壮,铁锁沉沙计早疏”:这里诗人借物喻事,用“细驴衔尾”形容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场景,“铁锁沉沙”则可能暗示着历史的遗迹或故事被埋藏在沙土之下。“计早疏”可能意味着某些计划或策略已经过时或不切实际。
5. “我喜时清久延眺”:诗人表达了自己喜欢清静的时刻,喜欢长久地眺望远方,这可能是在欣赏武昌的美景,也可能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
6. “未因贪食武昌鱼”:这里有一个典故,武昌鱼被认为是当地的美食。诗人表示自己并未因为贪吃武昌鱼而忘记其他事情,意味着他不会被眼前的美好或短暂的利益所迷惑。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武昌的自然景色、历史遗迹以及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诗人通过对武昌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实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虽然面对美景和美食,但自己不会忘记初心和使命。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武昌的深深热爱。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