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战国时期范雎复仇的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展现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快意恩仇。
前两句说复仇是千古公认的正义之举,范雎最终用一把小刀就结果了仇人魏齐的性命。这里用"寸刃"突出复仇手段的精准狠辣,与"万古明义"形成强烈对比。
后两句用两个典故展现范雎的隐忍智慧:他像草席裹尸般装死逃过一劫("箦里范叔"),又躲在车里暗中追随王稽回到秦国。这两个细节生动展现了主人公能屈能伸的性格,为最后的复仇成功埋下伏笔。
全诗最妙的是"谁知"和"暗逐"这两个词,既写出了范雎当时的险境,又暗示了复仇者必须的隐忍智慧。就像现代人常说的"报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首诗用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既要有血性,更要懂策略。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