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赵德麟检校诸邑……寄

佳人谅诚素,鸣佩若可取。
王孙忘情事,不学郑交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真诚与虚情的故事,用古代典故来比喻人际关系中的两种态度。

前两句"佳人谅诚素,鸣佩若可取"说的是:这位女子确实真诚朴实(诚素),她身上佩戴的玉饰(鸣佩)也像她的人品一样值得珍视。这里用玉佩象征人的品格,表示这个女子表里如一。

后两句"王孙忘情事,不学郑交甫"用了典故:郑交甫是古代传说中在汉水边遇到仙女的人,仙女送他玉佩但转眼就消失了,比喻虚情假意。诗人说这位贵族公子(王孙)不学郑交甫那样玩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

全诗的精髓在于通过对比强调真诚的可贵。诗人用"玉佩"这个意象贯穿全诗:前两句说女子的人品像真玉般实在,后两句用典故说贵族公子不像那些拿假玉佩骗人的负心汉。这种比喻让抽象的道德品质变得具体可感,即使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无论在什么时代,真诚相待才是最珍贵的品质。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