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忠简
人心大义,不作不奋。楚汉之间,较者尺寸。翼翼京邑,九圣所都。
时方多艰,天下之枢。势进则张,狙诈作使。聚而遗毒,不人则己。
一退则衄,彼莫我宗。于敌弗施,各逞其锋。
天方授吾,狼贪如罕。使乘其弊,只轮不返。机失于昨,何救匪今。
方愤之人,未弱之心。京国有君,河外有统。
如彼见关,孰不鼓勇。荦荦忠简,蓍数龟陈。瞭其胸中,七十之身。
黄汪何知,爱以姑息。捐之中原,俾自为敌。谓不可敌,公方渡河。
连壁百万,马腾士歌。公心何爱,愤至于死。纽不在上,虽缔易弛。
荥阳勿守,汉业岂高。屠狗贩侩,何吠不嘈。公之皇皇,意固有谓。
究观后来,公则知至。人谓公迹,如祖豫州。河南晋土,未终其谋。
人谓公身,如葛丞相。祁山屡出,竟沮凋丧。惟我谓公,特知所先。
用公之言,必也万全。三光其分,五岳其裂。天乎奈何,谁实为孽。
精卫往矣,所填者波。叫于九阍,公心不磨。
现代解析
这首《宗忠简》是一首充满激情的咏史诗,歌颂了一位忠义之士(宗忠简)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悲壮。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诗:
1. 时代背景与核心矛盾 诗开篇用楚汉相争比喻当时局势,点明国家正处危难("时方多艰")。通过对比"势进则张"(得势时嚣张)和"一退则衄"(失势时溃败),揭露了当时权贵们只顾私利的丑态。而忠简公在这样的环境中,像黑夜中的火炬般坚守大义。
2. 忠简公的形象塑造 诗人用"连壁百万,马腾士歌"展现他带兵渡河的英姿,又用"愤至于死"强调其以死明志的决心。特别动人的是"公心何爱"这句——他不是贪恋权位,而是痛心国家分裂。诗中将他比作祖逖(东晋北伐名将)和诸葛亮,但更强调他"知所先"的远见,暗示若采用他的策略本可挽救危局。
3. 悲怆的艺术表达 结尾部分极具感染力:"三光其分"(日月星辰分裂)、"五岳其裂"(山岳崩塌)的夸张比喻,把忠简公之死比作天地崩裂的灾难。最后用"精卫填海"的神话,赞美他虽死犹生、精神不灭。那句"叫于九阍"(向着天门呼喊),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位志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在为国呐喊。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诗人没有简单赞美忠义,而是通过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纽不在上,虽缔易弛"——上层不团结,再好的谋划也白费),让这种忠诚显得更真实、更痛彻心扉。这种对理想主义者的深情礼赞,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