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杂咏(四首) 其二

痴想归来老逸民,乡邦变乱孰曾经。
狂童当面能为盗,儒者修身转近刑。
且废诗书习椎鲁,便抛田宅耐飘零。
等闲失马家无恙,一任呼牛身得宁。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这首诗名为《时事杂咏(四首) 其二》,描述的是一个对时事有所感悟的人的心境和观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1. 诗的首句“痴想归来老逸民”,描绘了一个曾经痴迷于某些事物但最终选择归隐的老年人形象。这里的“逸民”可以理解为隐士,过着平静生活的人。
2. “乡邦变乱孰曾经”,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家乡变迁的感慨和思考。诗人可能在回忆家乡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混乱,这里的“孰曾经”暗示诗人对此有着深深的感慨和思考。
3. “狂童当面能为盗,儒者修身转近刑”,这句诗描绘了社会的现实情况。诗人可能看到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如孩童的放纵行为可能发展为盗窃,而儒家学者因为坚守道德原则反而可能接近危险或被误解。这里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
4. “且废诗书习椎鲁,便抛田宅耐飘零”,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对社会风气变迁的不满和担忧。人们放弃了诗书学习,反而追求粗俗的东西,甚至抛弃田宅去追求漂泊的生活。诗人对此感到担忧和无奈。
5. 最后两句“等闲失马家无恙,一任呼牛身得宁”,表达了诗人的态度和理解。虽然有时候看似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马失窃或者身份的转变,但是诗人认为只要心安理得,接受任何状况都能获得安宁。这里的“马”和“牛”可以理解为身份或财产的隐喻。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人心变化的感悟。诗人对传统的价值被忽视感到遗憾,同时倡导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守道德原则。尽管现实充满了挑战和变迁,但诗人认为只要心安理得,就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