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望九华山二首 其一 (江西诗。正德己卯年,奉敕往福建处叛军。至丰城,遭宸濠之变,趋还吉安,集兵平之。八月,升副都御史,巡按江西作)

当年一上化城峰,十日高眠雷雨中。
霁色晓开千嶂雪,涛声夜渡九江风。
此时隔水看图画,几岁缘云住桂丛?
却负洞仙蓬海约,玉函丹诀在崆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王阳明在江西平叛时所作,借回忆九华山的美景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全诗用自然景象和神话意象,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又牵挂使命的矛盾心境。

前四句是回忆:诗人想起当年登九华山的经历——在化城峰顶连睡十日,雷雨相伴。雨后初晴时,晨光中群山如披白雪;深夜里,江风卷着浪涛声传来。这些画面充满仙气,用"千嶂雪"形容晨雾中的山色,用九江的风涛声衬托夜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震撼美。

后四句转到现实:如今隔着江水远望青山,像在看一幅画。诗人自问:还要多少年才能住进云端的桂树林(指仙境)?这里用"桂丛"暗指月宫,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可惜自己辜负了与神仙的约定(洞仙指修道者,蓬海是仙境),因为修炼的秘籍(玉函丹诀)还留在崆峒山(道教圣地),暗示自己尘世责任未了。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观与神话想象交融,雷雨、晴雪、江涛等实景与洞仙、丹诀等虚景相互映衬。诗人表面写山水之美,实则流露"想归隐却不得不尽忠"的矛盾心理——既向往修道成仙的逍遥,又放不下平叛安民的责任。这种出世与入世的拉扯,通过壮丽的山水画面自然流露,比直接说教更打动人心。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