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侯仲友之守台为浮梁于江象山令蒋鹗考叔赋江有济三章以献余时官于台见而陋之作江有梁

江有梁,昔所无兮。台之民,维艰虞兮。我南之耕,其出于于。

我北之趋,维薪维刍。匪伊薪刍,行旅载途。风雨晦冥,海波愁予。

岂无舟人,徼利以呼。偪仄沦胥,云谁之辜。

江有梁,维今始兮。台之民,维天启兮。邦有父母,视民如子。

民号于溺,侯曰由己。乃相乃谋,乃筑乃峙。其桴联联,其舟齿齿。

民不知江,有道如砥。我醉我奔,云胡不喜。

江有梁,孰使然兮。台之民,曰侯贤兮。孰使侯贤,有命自天。

天子圣仁,侯乃来宣。自我侯来,有麦有年。天姥之南,东溟之壖。

涛澜不惊,歌舞后先。汝不我信,视此一川。

我梁既成,我民既平。侯智不矜,侯心载宁。帝曰汝归,其车宵征。

予欲济川,邦国是经。民留我侯,敢与帝争。我帝我侯,眉寿无疆。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台州官员侯仲友修建江上浮桥的故事,用三个章节层层递进,展现了百姓从苦难到欢欣的情感变化。

第一章("江有梁,昔所无兮"):
描写建桥前百姓的艰难生活。人们要渡江种地、砍柴,遇到风雨天更是危险。虽然有船夫,但他们会趁机抬价牟利,百姓苦不堪言。这里用"海波愁予"的拟人手法,连海浪都替百姓发愁。

第二章("江有梁,维今始兮"):
欢呼浮桥建成后的新气象。把官员比作"父母官",说他听到百姓呼救就主动承担责任。详细描写建桥过程("乃相乃谋,乃筑乃峙"),用"联联""齿齿"形容桥体牢固。百姓现在过江如履平地("有道如砥"),高兴得又喝又跑。

第三章("江有梁,孰使然兮"):
升华主题,把建桥功劳归于贤臣和明君。百姓夸赞侯官员的贤能,而他的贤能又来自皇帝的圣明。用"天姥之南,东溟之壖"展现台州的地理位置,用"涛澜不惊"对比之前的风浪危险。最后用"民留我侯"体现百姓对好官的挽留之情,但更强调要服从朝廷安排。

全诗亮点:
1. 用"江有梁"重复开头,像民歌般朗朗上口
2. 对比手法鲜明:建桥前后的生活对比、风浪与平静的对比
3. 把民生工程与歌颂官员结合,但不显得阿谀奉承
4. "我醉我奔"等句子活灵活现展现百姓喜悦

这就像古代版的"民心工程报道",既记录了实事,又表达了百姓对办实事官员的真心爱戴。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