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学问传承和隐逸情怀的赞美。
前两句写居住环境的清幽:风月无边地洒满这幽静的居所,主人任由庭前野草自然生长,不刻意修剪。这种不修边幅的闲适态度,展现了主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中间四句通过典故展现主人的学问品格:回忆起长辈耳提面命教导礼仪的往事,诗书里还保留着先人手写的墨迹。旁人误把这里比作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康成)的宅院,其实这更像是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这里用两位历史名人作比,既说明主人学问深厚,又暗示他有诸葛亮般的隐士情怀。
最后两句以种柘树(古人用来养蚕的树)的典故作结:我们虽然也有种植柘树的轩室,但谁知道其中真正的意趣呢?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暗含深意——真正的隐逸之乐,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全诗通过描写草庭风光、运用历史典故,展现了一个融合学问修养与隐逸情怀的理想文人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任由野草生长"的洒脱,和"旁人不懂其中真意"的孤高,传递出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不随波逐流的价值取向。
凌云翰
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