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三年秋七月喜雨有作 其二

满放天瓢浩荡春,一年饭碗尽吾民。
如今万事无高眼,国虑天心到几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

前两句"满放天瓢浩荡春,一年饭碗尽吾民"描绘了一幅喜雨降临的景象:老天爷像倒翻了水瓢一样降下大雨,给百姓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这里的"饭碗"直接点明了雨水对农民生计的重要性。

后两句"如今万事无高眼,国虑天心到几人"则转为感叹:现在的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真正关心国家大事、体察天意的人太少了。"高眼"指的是高瞻远瞩的眼光,"国虑天心"说的是国家大计和自然规律。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恩泽,后两句写人心冷漠,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语言虽然简单,但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