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远龙隐洞

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
飞鹤叫云声自远,懒龙悭雨睡方酣。
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百尺岩前清绝处,道人先我著茅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名为"龙隐洞"的山水奇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

前两句用回环句式"南山山北北山南"点出山洞位于群山环抱之中,一个山洞分出三条岔路,既写出地理特征,又暗含人生选择的多重可能性。

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让景物活起来:白鹤在云中鸣叫的声音传得很远,慵懒的龙因为吝啬雨水而酣睡不醒。这里通过"飞鹤"与"懒龙"的动静对比,既写出山洞的神奇传说,又暗含对积极进取与消极避世两种人生态度的思考。

后四句转入人文景观:石壁上留着古代文人襄公淡雅的墨迹,太史(史官)的高尚品格如同清风拂过山间雾气。最绝妙的是结尾——在百尺高的山岩前,清幽绝美的地方,早有修道之人比我先搭好了茅草屋。这里既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又暗含"世间净土总有人先发现"的人生哲理。

全诗就像一组山水镜头,由远及近,从自然奇观拍到人文痕迹,最后定格在岩前茅庵的特写上。诗人通过龙鹤的传说、古人的遗迹和道人的茅庵,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向往,让读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远离尘嚣的宁静心境。

方信孺

方信孺[公元1177年至1222年]字孚若,兴化军(四库总目作,莆田霞皋)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宁宗嘉定十五年,年四十六岁。有隽才,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颇赞善之。以荫补番禺尉,治盗有异绩。开禧三年,(公元一二零七年)假朝奉郎使金,自春至秋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历淮东转运判官,知真州。后奉祠归,屏居岩穴,放浪诗酒以终。其父为叶颙宰相的女婿,其为叶颙宰相的孙女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