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过香山寺

香郁林泉翠欲华,遥随秋意入山家。
松深寺隐钟声杳,岭曲峰多径路赊⑴。
古佛台中云气绕,山僧榻下日光斜。
游人眷眷情何止,冷月凄风起暮霞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探访香山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幽静深远的意境。

前两句先写整体印象:山林间飘着香气,树木苍翠得仿佛要滴出颜色来,诗人跟着秋天的气息走进山中人家。这里用"翠欲华"形容树木极致的青翠,像要发光似的,很有画面感。

中间四句具体写寺庙环境:松林深处寺庙若隐若现,钟声悠远;山岭曲折、山峰众多,小路蜿蜒漫长。古佛台被云雾环绕,僧人的床榻旁斜照着夕阳。这些描写很有层次感——先写远景(松林寺庙),再写山路,最后聚焦到寺庙内的两个细节(佛台云雾、僧人榻前阳光),就像镜头慢慢推进。

最后两句写感受:游人依依不舍,这种情感难以言表,此时冷月升起,凉风吹拂,晚霞中透着凄清。这里用"冷月凄风"的景物来烘托游人怅惘的心情,很含蓄。

全诗最妙的是动静结合——钟声、云雾、斜阳是动态的,松林、山岭、佛台是静态的,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山寺秋景图。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选择与刻画(如"杳""赎""绕""斜"这些字眼的运用),自然流露出对清幽山水的眷恋和淡淡的惆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