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县陈太丘祠
贤人处末流,德器务广大。
先生得此意,名不党籍挂。
庸夫取同尘,君子重远害。
偶然出从政,初不计殿最。
曾为兹邑长,治道去其太。
岂必赫赫名,当前互惊怪。
到今有馀慕,俎豆礼无杀。
我来谒公祠,下马肃瞻拜。
题诗警俗吏,似为求名戒。
不见道旁碑,去官碑辄坏。
先生得此意,名不党籍挂。
庸夫取同尘,君子重远害。
偶然出从政,初不计殿最。
曾为兹邑长,治道去其太。
岂必赫赫名,当前互惊怪。
到今有馀慕,俎豆礼无杀。
我来谒公祠,下马肃瞻拜。
题诗警俗吏,似为求名戒。
不见道旁碑,去官碑辄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名士陈寔(陈太丘)的故事,通过他的为官之道讽刺那些追求虚名的庸俗官吏。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开头先夸陈寔品德高尚(1-4句)
说他虽然生活在乱世,但注重修养品德,从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这里用"不党籍挂"说他不参与当时的党争。
2. 中间讲他的为政之道(5-12句)
说他当官时懂得把握分寸,治理永城县时去掉过分严苛的政策。不像有些官员为了出名故意搞些惊世骇俗的政策引人注目。正因为他务实亲民,百姓至今还在祭祀他。
3. 最后写自己的感悟(13-16句)
诗人来祠堂祭拜时特意下马表示尊敬,写这首诗就是要警醒那些追求虚名的官员。结尾特别讽刺:你看那些为自己立碑的官员,人一走碑就倒了,说明百姓心里有杆秤。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
- 用对比手法:把陈寔和"俗吏"对比,突出真正的贤人不需要刻意求名
- 结尾很妙:用"去官碑辄坏"这个细节,生动说明百姓只记得真正的好官
- 现实意义:对今天那些搞形象工程的官员也是很好的警示
简单说就是:好官不在名声大,百姓记得才是真。那些整天想着立碑留名的,最后只会留下笑柄。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