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方回为朋友冯君宁的"梦堂"题写的作品,借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和梦境意象,表达了对人生虚幻与现实的思考。
全诗核心围绕"梦"展开:
1. 开头用"六如"(佛教用语,指人生如梦如幻)点题,提到冯君宁像战国冯谖一样怀才不遇(弹铗典故)。
2. 中间四句连用多个典故:
- "肖象"句说画像难求傅弼这样的画师
- "伤麟"句用孔子见麒麟而叹的典故
- "发棺"暗指庄子梦蝶的生死之辩
- "札闼"回忆欧阳修(醉翁)的轶事
3. 最后两句最精彩:把王侯将相的富贵比作"热人眼"的短暂幻象,就像《南柯太守传》里淳于棼在大槐宫做的一场美梦,醒来才发现都是虚幻。
诗人通过这些典故告诉我们:世人追逐的功名利禄都像梦境一样虚幻不实。他用朋友的书斋"梦堂"为引子,实际上是在劝诫人们看破红尘,不要被世俗欲望蒙蔽双眼。这种思想既带有佛教的"空观",也体现了传统文人对功名的矛盾心态。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