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远游,在台北路作
我家傍海隅,常闻风涛作。
去山二十里,不见青山壑。
有时见山容,足已涉城郭。
此行向中华,万山将笼络。
不图台北路,群峰先崿崿。
有如赴汪洋,河伯先海若。
路出香山间,海山俱寥廓。
四水望西流,连山自东落。
山水交潆洄,红尘供插脚。
我车风雷驰,我神尻轮跃。
一出鸡笼山,一身脱尘缚。
俯仰洪渡中,天地入冥漠。
去山二十里,不见青山壑。
有时见山容,足已涉城郭。
此行向中华,万山将笼络。
不图台北路,群峰先崿崿。
有如赴汪洋,河伯先海若。
路出香山间,海山俱寥廓。
四水望西流,连山自东落。
山水交潆洄,红尘供插脚。
我车风雷驰,我神尻轮跃。
一出鸡笼山,一身脱尘缚。
俯仰洪渡中,天地入冥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海边家乡出发,途经台北前往中华大地的旅途见闻和内心感受。
开篇用"我家傍海隅"点明自己来自海边,那里常能听到风浪声,却因距离较远而很少见到真正的山景。这为后文见到群山时的震撼做了铺垫。
当诗人踏上旅程,原以为要到中华大地才能见到万山环绕的景象,没想到在台北路上就遇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诗人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就像要去看大海,却在路上先遇到了河神。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意外之喜。
在香山一带,诗人看到了壮阔的山海相连之景。四条河流向西流去,群山从东边延伸而来,山水交融,构成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而在这壮丽景色中,人类的活动痕迹("红尘")显得那么渺小。
坐在飞驰的车中,诗人感觉自己的精神也像车轮一样欢快地跃动。当经过鸡笼山时,诗人感到身心都从尘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最后,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全诗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贴切,让读者仿佛也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领略了这段美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