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偕王章甫陈公弼登黄鹤楼(时章甫子宜卿及儿子二仲皆从)其二》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诗。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的魅力。
首先,诗的开头“两家稚子共追随”,描绘了作者和友人两家的小孩子一起出游的情景,孩子们天真活泼,快乐无比。这里的“共追随”,展现了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孩子们的快乐也感染了大人,使得整个出游活动更加愉快。
接着,“似我与君初上时”,用“似我”和“君”的对比,表达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作者回忆起自己和朋友初次登黄鹤楼时的情景,和现在孩子们登楼的情景相似,勾起了对往事的怀念。同时,这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阶段变化的感慨,岁月如梭,人事如梦。
然后,“松老石攲楼亦换”,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时间的无情和世界的变迁。松树老去,石头倾斜,黄鹤楼也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变化。这里的景物描写,不仅展示了世界的变迁,也折射出作者内心的感慨。
最后,“可容玄鬓不成丝”,这里的“玄鬓”指的是年轻人的黑发,而“不成丝”则表示黑发已经变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伤感,年轻时的黑发已经渐渐变白,无法再回到过去。但是,尽管时光无情,人们仍然可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黄鹤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阶段变化的无奈和伤感。同时,也展示了世界的变迁和生活的美好,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一首富有意境和魅力的诗。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