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无常、看淡世事的情怀,同时透露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是说:人世间的事情哪有尽头?但回头想想,其实都是过眼云烟。这里用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百态最终都会归于虚无的感悟,就像我们现在常说"一切都是浮云"。
后两句"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则表达了诗人的愿望: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归于平凡,到那时希望能和祝鸡翁这样的隐士做邻居。祝鸡翁是古代著名的隐士,这里代表远离喧嚣、安于田园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的生活哲理引发共鸣,说出了"繁华终将归于平淡"这个现代人也能体会的真理
2. 通过"祝鸡翁"这个意象,把抽象的隐居愿望变得具体可感
3. 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就像朋友聊天时说的心里话,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对人生的透彻理解:轰轰烈烈终归要回归平淡,与其执着于世俗名利,不如早点看开,过简单自在的生活。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