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堤

舍馆意未安,游览力已猛。
披衣出芳原,苍翠周四屏。
琳宫千百尺,巀嵲吞颢景。
兰若非一居,鳞次若万井。
旋窥大佛寺,却失龙象整。
其阳枕江涛,其阴负脩岭。
步步异前踪,行行惜去境。
断桥曾不断,石堤相与永。
绿柳何葳蕤,间之桃与杏。
柔飔剪绮縠,密叶含藻荇。
群秀欣有托,万象纷然炳。
叹息苏长公,千载若俄顷。
江山不改旧,风月谁为领。
抚景忆往昔,令人发深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边堤岸漫步时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悟的交融。

开头写诗人住在旅舍感到不安,于是出门散心。一走出门,就被四周苍翠的景色包围。远处高耸的宫殿建筑直插云霄,仿佛要吞没天空的景色。这里的房屋排列得像鱼鳞一样密集整齐。

接着诗人走进大佛寺,却发现佛像并不完整(可能年久失修)。寺庙一面靠着江涛,一面背靠山岭。每一步看到的景色都不同,让人舍不得离开。断桥其实没有真的断,石堤看起来坚固永恒。堤岸上绿柳茂盛,间杂着桃树杏树,微风吹拂像剪碎了华丽的丝绸,密密的树叶像水草一样摇曳。

众多花草树木似乎都很享受这片水土,万物都焕发着光彩。这时诗人突然想起苏轼(苏长公),感叹千年时光如眨眼般短暂。江山景色依旧,但欣赏风月的人已换了一代又一代。抚今追昔,这景象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个层次:
1. 用"柳绿桃红"、"柔风密叶"等鲜活的自然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通过"断桥不断"的巧妙观察,展现诗人对景物独特的感悟
3. 最后联想到苏轼,将眼前美景升华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哲学思考,让普通游园体验有了历史深度

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眼前景到人生理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典型魅力。诗人教会我们:欣赏美景时,不妨多想想前人的足迹,这样平凡的景色也会变得意味深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