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城市深秋图景,短短两句却充满画面感和对比美。
第一句"城中十月雨濛濛"像用湿漉漉的笔触勾勒出城市雨景:阴历十月(相当于公历11月左右)的冷雨笼罩着街巷,整个城市都浸在朦胧水汽中。这种细雨迷蒙的感觉,让人仿佛能看见石板路上泛着水光,行人撑着油纸伞的模糊身影。
第二句突然将视线拉远到郊外山野:"遥看句骊半山雪"。站在城里远望郊外的句骊山(可能是镇江的招隐寺所在山),发现山腰以上已积着皑皑白雪。这个镜头切换非常巧妙——近处是灰蒙蒙的雨雾,远处却是明亮的雪线;城市还停留在阴冷的雨季,山里却已进入银装素裹的冬季。
最精彩的是"半山雪"这个细节:积雪只到山腰,说明这是初冬的第一场雪,既写出了季节交替的微妙时刻,又用一道清晰的白线将山峦分成上下两重天地。这种远近、明暗、雨雪的强烈对比,让短短14个字产生了电影般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无声却壮观的季节更替。
蔡肇
蔡肇(?~1119)字天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蔡渊子。北宋画家,能画山水人物木石,善诗文,著有《丹阳集》,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蔡肇初事王安石,见器重,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尝与王诜、李公麟、苏轼、米芾等十六人雅集西园。在京师开封任官时,画平冈老木,余纸请李公麟画远水归雁和舟楫,早萌退隐之意。画迹有《松路仙岩图》、《山麓渔舟图》、《雪陂钟馗图》、《松下逍遥图》、《煎茶图》,著录于《绘事备考》。又《仁寿图》相传是其作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