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身处异乡的游子在秋冬之际对故园的思念,同时展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对比,传递出深沉而温暖的情感。
前两句"雪尽松寒喜未凋,故园万里讵云遥"写寒冬中松树依然挺立,虽然故乡远在万里之外,但心中并不觉得遥远。这里用松树的坚韧暗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中间四句形成两组工整的对仗:"中原刁斗依青啸,南国梅花碎玉箫"将北方军营的号角声与南方梅花的幽香并置;"塞马夜阑齐饮水,鲸鱼月出各吹潮"则描绘边塞战马夜饮与海上鲸鱼月下喷水的壮观景象。这些画面既展现了天南地北的不同风光,又暗含诗人虽身在远方,心却与故土紧密相连。
最后两句"风烟岭表晴无恙,不使明时缺老樵"最为动人。诗人说岭南的天气晴好,自己这个"老樵夫"(谦称)在太平盛世也要尽一份力。这里既表达了随遇而安的豁达,又透露出虽思念家乡却仍积极生活的态度。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既深情思念故土,又能以开阔胸襟拥抱当下生活的智慧。诗人没有沉溺在乡愁中,而是将这份思念转化为发现生活之美的动力,在异乡的景物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在思念中不失乐观的精神,正是这首诗最珍贵的品质。
黄道周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人,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端”。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刘宗周并称“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