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战死沙场的英雄形象,充满悲壮与豪情。
前两句用"落日""黑云"等意象渲染战场惨烈——夕阳下风吹来血腥味,乌云沉沉压在边关城头,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
三四句展现英雄的价值观:他把民族大义看得比千钧还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羽毛还轻。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
五六句用历史典故作比:死后可以无愧地与周朝的忠臣富子并列,但活着归来时却不像汉代的苏武那样能荣归故里。这里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暗含对他战死的惋惜。
最后两句是全诗高潮:英雄的灵魂不会随风消散,而是要化作彗星般的兵器坠入敌营。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结尾,把英雄死后仍要杀敌的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悲壮感升华为震撼人心的力量。
全诗通过环境烘托、价值对比、历史典故和超现实想象,塑造了一位重义轻生、死后英魂不灭的民族英雄形象。语言凝练有力,情感层层递进,最后以奇崛的想象收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何乔新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