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山林的生动画面,充满生活趣味和哲理思考。
前两句写诗人被山中雪景吸引,兴致勃勃地写诗记录。这里的"幽人"可以理解为喜欢清静的人,也可能是诗人自称。他发现了别人没注意到的自然小景,这种发现本身就充满新鲜感。
后两句聚焦在具体场景:山洞口的竹子被积雪压弯,横挡在路上。诗人用拟人手法,把竹子写成需要帮助的对象。"向明时"既指天亮时分,也暗含"光明未来"的象征意义。这里藏着两层妙处:
1. 自然观察的趣味:诗人捕捉到积雪压竹这个动态瞬间,把普通雪景写活了。被压弯的竹子就像在鞠躬,让画面突然有了故事性。
2. 人生哲理的暗喻:竹子需要"扶起"才能迎接光明,这让人联想到人在困境中也需要帮助。但诗人没直说道理,而是用画面引发联想,显得含蓄又深刻。
全诗用词简单却意境丰富,把一次普通的山行见闻,写得既有生活气息又耐人寻味。我们读的时候,既能看见具体的雪竹景象,又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林用中
福州古田人,字择之,号东屏,一号草堂。始学于林光朝,后赴建安从朱熹学。熹尝称其通悟修谨,嗜学不倦,谓为畏友。终身不求仕进。有《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