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悲壮而无奈的情感,核心是感叹人生理想与现实处境的巨大落差。
前两句"吾道竟如此,苍生将奈何"直抒胸臆:我坚守的道义理想竟然落得这般境地,天下百姓又能指望什么呢?这里既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也包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生死观。"名声垂白日"说美名如太阳般永恒,"身世逐沧波"却道出身世如浪花转瞬即逝。诗人认为堂堂正正地赴死("宜世堂堂去"),远胜过苟且偷生("犹胜奄奄过"),这种生死观充满豪迈气概。
最后两句点明真正的遗憾: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一生追求的理想最终落空("良愿恐蹉跎")。这种"壮志未酬"的焦虑,比死亡更让诗人痛苦。
全诗语言直白有力,像"竟如此""将奈何"这样的口语化表达,让情感喷薄而出。诗人通过生死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塑造出一个在逆境中仍坚守道义的士大夫形象,其悲壮情怀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