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夜读书的生动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文人雅趣。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深夜的书房里,诗人读书到半夜,突然江上刮起大风,眼看就要下雨。简陋的茅屋在风中摇晃,落叶纷飞,诗人却悠闲地坐在竹床上,看着灯芯爆出灯花(古人认为灯花爆开是吉兆)。这里用"笑对"二字特别传神,把诗人面对风雨的从容态度写得活灵活现。
后四句转向更深层的思考:诗人听到鸡鸣(通常象征黎明),想到古人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但自己却选择继续饮酒做梦。这种对比很有意思,既表现了文人矛盾的心理,又带着几分自嘲的幽默。最后两句最妙:诗人想写诗排遣寂寞,却想象自己穿着蓑衣、踩着青苔去敲门访友。这个画面既真实又虚幻,把文人那种"想找人聊天又怕打扰别人"的微妙心理写得特别生动。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茅屋漏雨、孤灯独坐本是凄清场景,诗人却能看到灯花报喜,能在风雨声中自得其乐。这种在困境中保持豁达的心态,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赵俶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本初。元至正进士。明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请颁行正定《十三经》,屏《战国策》及阴阳签卜诸书,勿列学宫。寻择诸生颖拔者三十五人,命俶专领之,教以古文。九年,以翰林待制致仕。卒年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