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十一月廿九日自治殓服用备不虞夜忽梦两臂皆成蚁穴土蒙其外群蚁出入穴中不知痛痒觉而有悟

忆从年少即问医,独身偏得父母慈。
日视颜色察饥饱,口虽不语知心悲。
稍长颇畏辱亲体,渐向长生求至理。
祸变频来天地倾,喘息仅存皮肉死。
人生寿天那得知,忧疾还如父母时。
五十年多兼得子,纵令速朽犹为迟。
古言杨孙但祼葬,荷锸刘伶太疏放。
奢俭常思靖节言,守常自觉人心当。
亦知有形终就灭,锦囊玉匣曾何别。
壑旁暂免蝇蚋喧,地下还成蝼蚁穴。
蝼蚁蝇蚋俱可怜,爱憎予夺胡为偏。
由来孔孟先名教,拂情背理非其传。
梦中观化吾非我,醒后去留无不可。
只将醒与梦同观,安知此日非盖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对生死的感悟,核心思想是"看淡生死,顺其自然"。我用生活化的方式帮你拆解:

1. 前半生经历(前12句) - 像很多独生子女一样,从小被父母精心照顾,连生病都格外重视 - 长大后开始养生怕生病,就像现在年轻人保温杯里泡枸杞 - 但天灾人祸防不住("祸变频来天地倾"),身体还是垮了 - 突然发现:父母当年担心我生病的心情,现在轮到我担心自己了

2. 生死观转变(中间12句) - 先用两个历史人物举例:杨孙死后裸葬(像现在生态葬),刘伶扛着铁锹说"死了随便埋"(像现代签遗体捐献) - 觉得陶渊明说得对:葬礼量力而行就好 - 看透人死后终究化为尘土,豪华棺材和破草席没区别 - 幽默自嘲:现在躲过了苍蝇,死后还得喂蚂蚁("地下还成蝼蚁穴")

3. 人生哲学(最后8句) - 发现人类对虫子有偏见:喜欢蝴蝶讨厌苍蝇,其实都是生命 - 认为孔孟之道不是让人违背人性死守教条 - 最后大彻大悟:把人生当梦境看,活着就像在彩排葬礼,反而轻松了

特别打动人的地方: - 用"蚂蚁钻手臂"的噩梦来比喻死亡,比直接说"化为尘土"更震撼 - 把"父母照顾病儿"和"自己中年养生"对照,让人看到生命轮回 - 结尾的"醒梦论"很像现代心理学说的"用旁观者视角看人生烦恼"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古代版的"死亡教育课",教人用幽默化解对衰老死亡的焦虑。作者经历类似现代中年危机后,最终活明白了:既然终点都一样,不如活着时轻松点。这种豁达,对现在被房贷、鸡娃压得喘不过气的人来说特别治愈。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