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书家千载称兰亭,兰亭真迹藏昭陵。
只今定本誇第一,贞观临写镌瑶琼。
黄閍冈下得宝墨,古人烧砖坚于石。
大令亲书保母铭,况是当时晋人刻。
砖虽破裂文多全,妙画远过兰亭镌。
其间曲水悲夫字,骎骎欲度骅骝前。
我家阿连缚虎手,更得退堂方外友。
王君系出三槐家,参坐会文真耐久。
田丁初来献小砚,寻见津津若微溜。
细看背刻晋献之,永和彷佛在旁右。
亟访田家叩所从,始知墓崩随意取。
大砖支床得前段,掀倒浮屠全尾首。
字为十行行十二,百十有七二字漏。
交螭方壶不复见,贞石摧藏松亦朽。
我得此碑喜不寐,摩挲三叹叹未有。
兴宁甲子十四周,更阅三年仍乙丑。
若非洞晓未来数,安知八百馀年后。
坡翁应未见此志,金蝉之铭何绝类。
又知文章有暗合,智谋所见略相似。
二王遗踪无所遗,谁知地下此段奇。
三君共为成胜事,至宝呈露端有时。
越山盘屈献与羲,付与耳孙世守之。
烦君更为护幽竁,或恐意如犹有知。
只今定本誇第一,贞观临写镌瑶琼。
黄閍冈下得宝墨,古人烧砖坚于石。
大令亲书保母铭,况是当时晋人刻。
砖虽破裂文多全,妙画远过兰亭镌。
其间曲水悲夫字,骎骎欲度骅骝前。
我家阿连缚虎手,更得退堂方外友。
王君系出三槐家,参坐会文真耐久。
田丁初来献小砚,寻见津津若微溜。
细看背刻晋献之,永和彷佛在旁右。
亟访田家叩所从,始知墓崩随意取。
大砖支床得前段,掀倒浮屠全尾首。
字为十行行十二,百十有七二字漏。
交螭方壶不复见,贞石摧藏松亦朽。
我得此碑喜不寐,摩挲三叹叹未有。
兴宁甲子十四周,更阅三年仍乙丑。
若非洞晓未来数,安知八百馀年后。
坡翁应未见此志,金蝉之铭何绝类。
又知文章有暗合,智谋所见略相似。
二王遗踪无所遗,谁知地下此段奇。
三君共为成胜事,至宝呈露端有时。
越山盘屈献与羲,付与耳孙世守之。
烦君更为护幽竁,或恐意如犹有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王千里得到一块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小名“王大令”)为保姆写的墓志砖刻,诗人为此写了一首长诗来赞美这件文物。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从兰亭序说起
开头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作对比,说真迹早已陪葬唐太宗(藏昭陵),现在流传的都是摹本。但眼前这块砖刻比摹本更珍贵——因为它是王献之亲笔写的晋代原刻,而且砖块烧得比石头还坚硬。
2. 发现文物的故事
用侦探小说般的叙事讲这块砖的来历:
- 田丁(农民)先献上一方小砚台,背面竟刻着王献之的名字
- 追问后发现是墓塌后随手捡的
- 后续找到大砖块拼出全文(共10行117字,缺2字)
- 现场描述很生动:螭纹方壶不见了,墓石碎裂松树枯朽,有种考古现场的真实感
3. 穿越时空的震撼
诗人算时间发现惊人巧合:这砖刻于东晋兴宁三年(365年),到南宋已800多年。他感叹:
- 苏轼可能没见过这个,但砖刻文字风格和苏轼《金蝉铭》莫名相似
- 说明好文章会跨越时代"暗合"
- 王家书法真迹地上几乎绝迹,没想到地下还藏着这样的奇迹
4. 文物传承的嘱托
最后把砖刻比作会稽山水孕育的珍宝(献之、羲之都是绍兴人),叮嘱获得者要好好守护,说不定逝者("意如"指保姆)地下有知会欣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像纪录片一样记录了南宋时期的"考古发现现场"
- 用对比手法(兰亭摹本vs原刻、苏轼vs晋人)突出文物价值
- 把硬核的文物考证写得充满人情味,比如"喜不寐""摩挲三叹"活灵活现
- 结尾的守护嘱托让冷冰冰的砖块有了温度,体现古人对文化传承的敬畏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