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著何后部
忆昔岁云暮,言趋君子堂。
昕班偶同归,三度金节凉。
木天并英游,东壁分余光。
日者对宸扆,直声动岩廊。
岂不志归田,胡遽喧巧簧。
别久花竹秀,山积书传香。
时无尘外交,若许令支郎。
愿言从之游,珪璧保闻望。
昕班偶同归,三度金节凉。
木天并英游,东壁分余光。
日者对宸扆,直声动岩廊。
岂不志归田,胡遽喧巧簧。
别久花竹秀,山积书传香。
时无尘外交,若许令支郎。
愿言从之游,珪璧保闻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与友人何后部共事的往事,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欣赏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共事时光(前八句):
诗人回忆起多年前岁末时,经常去何后部家做客。他们曾三次一起在金节(可能指某个官署)共事,度过了凉爽的秋天。在翰林院(木天)一起工作时,何后部的才华就像东墙反射的阳光一样照亮他人。面对皇帝时,何后部直言敢谏的声音震动朝堂。
2. 仕途感慨(接下来四句):
诗人说何后部并非不想归隐田园,只是被小人的谗言所扰。分别后,何后部居住的地方花草竹林繁茂,藏书散发着墨香,过着清雅的隐居生活。
3. 表达向往(最后四句):
诗人感叹现在朝中缺少何后部这样超脱世俗的朋友,希望能追随他隐居。最后用"珪璧"(美玉)比喻,希望何后部能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声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东壁分余光"这样生动的比喻,形象展现友人的才华
- "花竹秀""书传香"等描写,营造出令人向往的隐士生活图景
- 通过对比朝堂的"巧簧"(谗言)和隐居的清雅,表达对官场的厌倦
- 结尾的追随之愿,真挚动人
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赞美了友人的品格,也抒发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