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高僧品德的敬仰之情。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勾勒环境:松木门上映着斑驳树影,春日寺院在暮色中紧闭大门。山风呼啸而过,阳光在云层中时隐时现。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寺庙清幽寂寥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听到风声,看到忽明忽暗的光影变化。
后四句转入抒情。诗人称赞流禅师品德高尚如晋代高僧慧远,这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令人向往。最后两句写他们促膝长谈十分投契,禅师在风中展卷读书的场景,更显出修行者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
全诗通过环境烘托和直接赞美,展现了禅师远离尘嚣的修行生活和令人敬佩的品格。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既写出了寺庙的实景,又表达了自己对禅门清净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