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苦雨四首 其三

天漏竟何如,他乡气候殊。
身常亲药饵,病不贷妻孥。
郡介江淮僻,城依草树孤。
东华尘土梦,回首渺川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描述夏至后苦雨情景的诗,特别是从第三首来看,诗人对于异乡的气候、自身的境遇以及内心的情感都有深刻的描绘。以下是我的分析:

1. 标题《夏至后苦雨四首 其三》:从标题可以知道这是描述夏至后连续下雨情景的第三首诗。苦雨通常代表着诗人面对连续降雨带来的困扰和苦闷。

2. “天漏竟何如,他乡气候殊。”:诗人首先描述了天空的情境,似乎天空如同漏了一般持续下雨,而他正在异乡,对这个地方的气候感到特别不适应。这里的“天漏”形象地描绘了持续的降雨,而“他乡气候殊”则表达了诗人对异乡环境的不适。

3. “身常亲药饵,病不贷妻孥。”:诗人说自己常常需要药物来调理身体,而病情并没有因为药物而好转,甚至需要妻儿来照顾。这里描绘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且需要家人的照顾,表达了他的困境和内心的苦闷。

4. “郡介江淮僻,城依草树孤。”:诗人所在的地点位于江淮之间,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城池孤零零地依靠草木。这里不仅描述了地理位置的偏僻,也通过“城依草树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5. “东华尘土梦,回首渺川途。”: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东华可能指的是繁华的都市生活,而“尘土梦”则可能表示过去繁华生活的虚幻和已经过去。而“回首渺川途”则表达了诗人看向未来时,对于前方的路途感到迷茫和不确定。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至后持续的苦雨中,身处异乡,身体不佳,需要家人照顾,内心孤独且对未来迷茫的情境。诗中的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含义,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