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前观唱歌
唢呐手,坐桌首,双拳突颊十指抖,应鼓而吹声老朽。
唱歌者,妙龄中,右手击鼓左话筒,音箱卓卓立其东(歌手为一女子)。
古歌淡涩唱不红,花腔稍杂流行风。
击钹者,伏案睡,手扶两钹时欲坠,鼓起头与手俱起。
听隔壁,亦有丧,洋鼓洋号声清扬。
流行曲锐洞数墙,依依来绕这边梁(隔壁为西洋乐唱流行歌)。
独坐者,坐两间,秋风作作吹衣衫。
心向古今生死穿,长天一月正孤悬。
唱歌者,妙龄中,右手击鼓左话筒,音箱卓卓立其东(歌手为一女子)。
古歌淡涩唱不红,花腔稍杂流行风。
击钹者,伏案睡,手扶两钹时欲坠,鼓起头与手俱起。
听隔壁,亦有丧,洋鼓洋号声清扬。
流行曲锐洞数墙,依依来绕这边梁(隔壁为西洋乐唱流行歌)。
独坐者,坐两间,秋风作作吹衣衫。
心向古今生死穿,长天一月正孤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丧礼场景,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文化碰撞中的孤独感。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把不同人物的状态生动地呈现出来:
开头用特写镜头聚焦唢呐手:老人家用拳头抵着脸吹奏,手指颤抖,乐声苍凉。接着镜头转向年轻女歌手,她一手打鼓一手拿话筒,旁边立着现代音箱,唱着改良过的传统歌谣。最有趣的是打钹的人,困得脑袋一点一点,每次鼓声响起才惊醒过来。
这时隔壁传来西洋乐队的动静,小号鼓点清晰明亮,流行歌曲穿透墙壁飘过来。在这传统与现代音乐的夹缝中,坐着个孤独的身影——秋风掀起他的衣角,他望着月亮出神,思绪穿梭在生死古今之间。
诗人用"长天一月正孤悬"收尾,这个孤悬的月亮既是实景,也象征人物内心的孤独。全诗妙在不用直接抒情,只是冷静地呈现场景:老艺人、新歌手、打瞌睡的乐手、隔壁的西洋乐,最后定格在沉思的旁观者身上,让读者自己感受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的微妙处境。那些困倦的乐手、被流行乐穿透的墙壁细节,都暗示着传统仪式的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