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十月一日登鹰窠顶观日月并出因简寄桐乡汪晋贤

君不见,鹰窠之顶真陡绝,渤澥潮生势腾决。
峨然突兀当其冲,万里扶桑晓明灭。
十月合朔东南隅,晶荧摩荡光彩殊。
苍烟内涌紫玉佩,赤霞外抱黄金枢。
我闻此胜亦已久,束缚尘埃苦奔走。
今年决计来独登,何期却与徐君偶。
远公高兴亦不凡,担囊策杖探巉岩。
中夜起坐候天色,那惜草露沾衣衫。
列宿离离光灿灿,北斗阑干望初转。
启明倏忽生东方,朦胧岛树遥难辨。
怪闻笑语披荆榛,错愕相询喜故人。
世间良遇不易得,况是山巅更海滨。
寒气棱棱苦凄薄,衾裯拥护同帏幄。
久之不见太阳升,碧云遮断如城郭。
云销日见二丈馀,尽诧往说为空虚。
惘然叹息下山去,回首忽见奇光舒。
两镜依稀齐上下,精华万道遥空射。
巅岫浑如映雪开,波涛恍若镕银泻。
山僧向我称绝奇,二十年来一见之。
群公睹此殊可幸,非真好事谁能期。
汪生高怀人莫及,山水招邀屡游集。
为作斯篇远寄闻,明春沆瀣还同吸。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农历十月初一登上鹰窠顶(一座陡峭的山峰)看日出的奇特经历,最后还见到了罕见的"日月并出"奇观。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赤霞外抱黄金枢"):
作者先用夸张的语气说"你见过鹰窠顶有多险吗?",描写这里面对汹涌大海,能看见太阳从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升起时明暗变化的壮观景象。十月初一这天,他看到太阳像晶莹的宝石在东方跃动,被紫色烟雾和金色霞光环绕,像被玉佩和金枢(古代天文仪器)托着一样。

第二部分("我闻此胜亦已久"到"况是山巅更海滨"):
作者说向往这个景点很久了,但一直被琐事缠身。今年终于下定决心独自登山,没想到偶遇了姓徐的朋友。同行的远公(可能是僧人)也很兴奋,半夜就起来看天色,不怕露水打湿衣服。他们看着星星渐渐暗淡,北斗七星转动,启明星突然出现,但因为远处岛上的树影朦胧看不太清。这时突然听到人声,拨开荆棘发现是熟人,作者感叹:人生难得这样的巧遇,何况是在山海之间的山顶上。

第三部分("寒气棱棱苦凄薄"到"非真好事谁能期"):
这段最有趣。他们裹着被子取暖等日出,但太阳迟迟不出现,原来是被云层像城墙一样挡住了。等云散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大家都觉得白跑一趟。正要失望下山时,突然看到奇景:太阳和月亮像两面镜子同时挂在天空(农历初一月亮本该看不见,这是特殊气象现象),光芒万丈,照得山峰像覆雪般发亮,海面像熔化的银子闪烁。连山僧都说这是20年一见的奇观,作者觉得只有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才能遇上这种幸运。

第四部分(最后四句):
这是专门写给朋友汪晋贤的。夸赞这位朋友情趣高雅,常邀人同游山水,所以特意写这首诗寄给他,约定明年春天还要一起游玩("沆瀣"指露水,这里比喻共同享受自然美景)。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像讲故事一样生动,从期待→受阻→失望→惊喜的转折很有戏剧性
2. 比喻特别形象,把太阳比"紫玉佩"、光芒像"熔银"等,画面感强
3. 记录了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有科学观察价值
4. 最后落脚到友情,说明分享美好事物能让快乐加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