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这首诗。
这首诗名为《宿淮上寄何仲默》,应该是写于夜晚,作者在淮河的岸边停留,并想起了他的朋友何仲默。我们可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旅泊清淮夜”:这句诗描述的是作者夜晚停泊在淮河边的情景。“旅泊”可以理解为旅途中停留,“清淮”则是淮河。夜晚的淮河宁静而美丽,给人深沉的思绪。
2. “扁舟怯独行”:这句描述了作者乘坐着小船,独自在淮河上感到有些害怕。“扁舟”是小船的意思,“怯”是害怕的意思。这里可能暗示了作者面对淮河这个广阔的自然景观时,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孤独。
3. “风钟半沦灭,水月共微明”:这两句描述了周围的景色。夜晚的风使钟声若隐若现(“风钟半沦灭”),而水面上的月亮与微弱的灯光相互映照(“水月共微明”)。这种景色既宁静又生动,充满了美感。
4. “放逐甘吾道”: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接受自己的命运,愿意接受生活的挑战。“放逐”可以理解为被放逐或者自我放逐,即接受某种命运的安排;“甘吾道”则是乐于接受自己的道路或选择。
5. “栖遑念友生”: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栖遑”可以理解为漂泊不定,暗示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状态;“念友生”则是思念朋友。由于身处异乡,作者想到了远方的朋友何仲默。
6. “高歌视雄剑,不觉壮心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高潮。他高声歌唱,看着手中的雄剑,内心充满了豪情壮志(“不觉壮心惊”)。这里的“高歌”和“雄剑”都象征着作者的激情和力量。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淮河边的夜晚,面对自然美景和自身命运的感慨。他感到孤独和渺小,但也接受挑战并怀念朋友。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充满了力量和美感的结合。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